接下来,我会讲三个毕业三年赚到至少100万的案例。
所有这三个案例都是取自于生活并且白手起家,家庭背景给的帮助微乎其微(可能第三个例子会需要一定的家庭背景)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我相信,看完这三个例子之后,有的人会看到方法加以学习;有的人只会喷上一口,然后继续yy自己出任ceo、迎娶白富美的人生。
这三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知识 + 杠杆。
第一个例子,是作者本人。
本人2006年从某不知名6线小县城来上海求学,2013年4月研究生毕业,到今天个人净资产300多万(不算股票价值)。
刚毕业时,我银行存款只有3万元,是大学期间通过助教、实习、奖学金等方式积累起来的。那时,我每天也在焦虑不安中度过,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三年的人生轨迹会如何划出。我的专业是计算机,由于一度很厌倦it,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签了某知名外企,offer是package 15万。上海的生活成本高,房租贵,结果到2013年年底,我银行存款还不到10万元。
2013年,因为表现优异,属于公司前5%,当年涨薪20%,2014年的工资预期收入也才18万。现实的压迫让我更加焦虑,我有点坐不住了,开始考虑获得一些副业收入,我想到了计算机。我找了几个朋友开始接私活,客户主要由朋友介绍过来,内容主要涵盖网站和移动端app的设计与开发。由于工作繁忙,我们一般选在工作日的晚上干活,周末聚在一起进行联调和讨论。由于我们是兼职在做,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,耗时相对较长,所以我们的收费也相对来说要低一些。
与此同时,在2014年年中,我放了点钱在股市里面。那个时候a股还没什么泡沫,我选了几家市盈率较低、现金流量表还不错的公司,期望股价能有所上涨。到2014年年底,工资加上私活,扣掉税收、平时的开支,这年的净收入是18万,离100万的距离还是遥遥无期。
2014年年底,我再次拿了前5%,但是下一年的涨薪幅度只有15%。对外企的激励制度深表失望之后,我选择了离职,加入了一家拿到a轮融资的互联网创业公司,负责开辟一条新产品线。由于我在该产品上有一定的研究,加上学历和计算机专业的背景,这家公司给了我税后16k的月薪,加1%的股份。 因为机遇,也因为自己的努力,我带领团队从0到1,完成了新产品的商业化,并在2015年年底做到细分行业业内前三的水平。公司为了表彰我的贡献,2015年9月份涨到了税后21k。2016年上半年,公司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挖我,又主动涨到税后25k,同时每月还按照kpi发放奖金。期间在2015年4月,股市已经疯涨到了快4000点的时候,我感觉泡沫已经有点大了,果断清仓离场。股市的这一下,赚了差不多8万元(可惜当年投进去的太少,也没加杠杆)。
这样到2015年年底,我的存款到了接近60万。我说服父母,借了十几万(十几万当时已经是父母的几乎全部积蓄了),又找银行贷了160万,在上海买了套一手房。这里就是我前面说的杠杆,本质和股市的杠杆一样。按照上海首付30%的比例来看,这个杠杆就是约3倍。
到2016年4月,也就是我毕业三年的时候,230万买的房子已经涨到了300万,加上2015年年底到2016年4月间的工资收入、业绩奖金收入和接私活的收入,又额外产生了20万。这样,2016年4月的资产净值为300万 - 160万 + 20万=160万。期间,我又出资和某前辈合伙创立了公司(出资不出人),占20%股,主要是前辈派人在打理,我义务负责产品把关并参与一些策略上的讨论,据说2016年一年的公司净利润大概在100万,暂无分红,这是后话了。
到今天,房子已经涨到了400多万,股票的名义价值约300万,存款60万,准备开始新的一轮知识+杠杆的历程。
可能有人会喷了,不就是买了房子吗?现在事后来看,房子一直在涨,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。但是在当时,上海靠近外环外的地方都接近3万/平了,当时不冒点险你敢买?放到现在是一样的,靠近外环外都5万/平了,那你是看涨还是看跌?等过了几年,房价又疯涨的时候,可以肯定的是,没买房的人还是会喷那些买过的,然后默默地在内心懊恼,自己当时怎么不买呢?事后诸葛亮谁都会。
第二个例子,是本人的研究生同学
他家庭背景和我类似,从某小县城来上海求学。毕业之后,他的第一段和我走的很相似,就是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积攒本钱,同时结识更多的朋友。2014年9月份,在股市疯涨的初期,他听从了他一个朋友的建议,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投到了股市。到了11月份,他开始利用杠杆借资加仓。然后在2015年5月的股市4000多点的时候,清仓走人。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净赚100万。也就是说,他在毕业2年的时候就实现了100万的目标。
这里肯定也会有人吐槽:不就是靠股市吗,那都是运气。“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”。从古至今,从来就没有人低估运气的重要性。但是反问,在股市2000多点的时候,即使有人建议你,你敢做决策将所有的存款全部投入股市吗?我想,大多数人肯定不敢,其实我也不敢这么赌。大多数人只会在股市靠近5000点、卖菜大妈都在炒股的时候,跟随大众进场凑热闹,成为接盘侠。
第三个例子,是本人的本科同学
他家庭背景要比前两个好一些,父母在他家乡那边有比较深厚的关系。他没有留在国内读研,而是出国读了个材料学硕士。他毕业第一年留在美国,在一家公司做研究员,进行某种新型材料的研发。这一年期间,他和他老板共同申请了一个专利,用在大型勘探设备上。
这家伙脑子很活络,也很敢冒险,他和老板商量,能否带着这个专利到中国开厂进行生产,因为中国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都比美国要低。他老板同意了他的提议,于是他回到家乡,通过父母的一些关系,申请到了厂房,然后拉上原公司和当地政府共同注资,并找银行贷款,用来购买设备、原材料和聘用员工。在这里,银行的贷款就是他的杠杆。他自己也出了一点钱,占一点股份,同时作为该厂的厂长,全方位负责该厂的日常管理工作。到现在,据说该厂每年有几千万的产值,他自己每年的薪资加分红就超过100万。
这里肯定也会有人吐槽,还不是靠了爸妈的关系。但是反问,如果是你,你有魄力放弃美国的高薪回国吗?就算你回国,父母给你帮助,你能从0到1建一个完整的工厂并全面管理吗?
实事求是的说,这三个例子都是以知识技能作为基础。依靠知识技能获得第一笔资金之后,再依靠胆量、杠杆和运气来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。
还有一种方式的逻辑会有些差别,前面说的知识和杠杆是递进式,接下来说的方法是爆炸式,以流量为基本原则。如果你的产品每个只赚1毛钱,但是有1亿人知道你的产品,只要每年有10%的人购买你的产品,你就能赚100万。或者,如果你有500万粉丝,你只用发发广告,就能至少月入十万。但是同样的,你需要三年的时间来运营你的产品或者运营你自己。爆炸式和递进式的区别在于,爆炸式需要有一个临界点,在达到临界点之前,你可能得不到任何收益,例如如果你辛辛苦苦运营了三年,结果只有10万粉丝,那你也接不到广告。至于具体是用递进式还是爆炸式,还是两者结合,就看你自己擅长哪一类了。
像现在网上各种流传,毕业靠微商靠淘宝三年赚百万甚至千万的,就是属于爆炸式。这样的例子肯定是存在的,但是平心而论,白手起家而意图通过爆炸式三年赚到100万的,我身边一个都没有。
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道、术、法的顺序。这里提出的“知识 + 杠杆”的思路是一种大的框架,可以认为是“道”,至于你把这个“道”具体用在什么地方,不管是股市楼市,还是投资建厂或互联网创业,甚至是开餐厅、办农庄、搞养殖、做买卖等其他各种途径,就看个人选择。“术”指的是各个行业的一些内在标准和逻辑,以股市为例,大到行业分析,小到资产负债表、损益表、现金流量表、k线图、布林线、macd指标等等,这些工具和概念就是“术,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”术”;而“法”则是细化到方法,仍然以股市为例,同样是看各种指标,不同的人就能看到不同的内容,总结出不同的用法。 “道”是原则,“术”是工具,“法”是用法。很多人老想着是不是能复制别人的经验,这都是不现实的。道和术可以复制,但是”法“必须要靠自己去摸索,别人教不了你,我也建议大家在看其他人的经历的时候,更多地去看”道“和”术“的层面,然后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”法“。
至于第二个例子,有人说如果当时股市没有涨,我那个朋友就要倾家荡产了,所以这个例子没有说服力。朋友平时就对股市颇有研究,并不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就贸然行动的,而是通过了自己的一番观察和思考,所以才能克制自己在股市4000点左右,各大媒体都鼓吹股市8000点论的时候,果断清仓离场,这些行动看似简单,其实行动背后都包含了他自己的”法“。其实当时做那个选择并不难,我也是在4000点左右撤的,因为那个时候a股有超过80%的公司市盈率过度偏高,而其财务报表和未来发展空间都不足以支撑其如此高的市盈率,所以可以很果断地说,当时的情况就是一场净值游戏。如果不套现走人,你的收益只是一个账面收益,而这个收益就是一个股票价格,说白了,只是一个空洞的数字而已。其实很多后来被套在高位的人也并非不了解这些概念,只是被贪婪驱使罢了,每个人都幻想后面还会有人接盘,把亏损交给后来的人,但没想到自己成了最后一棒。